本帖最后由 卧马先生1 于 2024-10-16 20:07 编辑
2024勘误《作册奂鼎爵尊卣觚》奭字琉璃河遗址震惊发现召公奭墓考古确证 卧马先生 文 2021年为了建“琉璃河国家考古遺址公园”,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对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进行了补充发掘有重大新发现。出土了北方地區較少見目前北京所知年代最早的墓葬頭箱蓋板。其中在M1901和M1903之间的M1902号墓箱內出土有銅提梁卣、铜尊、铜爵、铜鼎、铜劍、漆器、陶器等組合器,棺椁及人体骨骼均保存良好,椁板上有整只殉葬狗与一件銅鈴等完整材料。最珍贵的是M1902号墓出土的鼎、尊、爵、卣、觚等五件组合青铜礼器均带“作册奂”铭文,即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首都博物馆考古专家命名的《作册奂鼎》《作册奂尊》《作册奂爵》《作册奂卣》《作册奂觚》。 2021年琉璃河遗址M1902号墓出土鼎、尊、爵、卣、觚青铜礼器
参看《作册奂鼎》《作册奂爵》与铭文图 据已公开的考古资料图片译文介绍《作册奂鼎》《作册奂尊》《作册奂爵》《作册奂卣》《作册奂觚》铭文相同,北京的考古专家均释译24字铭文为“太保墉匽,延宛匽侯宮,太保賜作冊奐貝,用作父辛寶尊彝。庚”。据銘文推断大意为:“太保在匽筑城,遂后在匽侯宮举行祭礼。太保赏赐给作冊奐贝,奐为他的父亲辛做了这件礼器。庚”铭文中出现“太保”“墉燕”“燕侯宮”等內容,证明了3000余年前周王重臣召公,亲临的燕都就是今天的琉璃河燕都遗址所在地,建筑了燕国都城城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雷兴山认为,铭文中的“墉”字是筑城之意,证实召公亲自來过琉璃河遗址并在此筑都。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庆伟认为,这篇铭文以无可争议的文字资料实证了3000余年的北京建城史,在世界城市史研究上具有独特价值,堪称北京之宝。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首都博物馆考古专家均释“作册奂”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官职,负责记录国家重要事务和册封信息。铭文不仅记录了作册奂的工作内容,还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官职制度和礼仪规范。通过这些铭文可以更好地理解西周社会的政治结构文化习俗以及当时的日常生活。 看到首都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专家如此解读和以“作册奂”命名,第一感觉挺怪很别扭?有名不对器、文不对题之感?发现存在考古鉴定问题后,就在勘误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堇鼎》《克盉》《克罍》发现堇与《诗经》堇荼如饴、《堇鼎》和董家林村董字密切相关重大考古线索的基础上,乘胜追击继续研究琉璃河遗址新出土的这批“作册奂”诸器。 仔细搜寻审阅相关考论文章,甄别铭文反复放大处理不完整不清晰的资料图片,综合研究内容相同的24字“作册奂”铭文后发现24字铭文可见可辨铭文只有19字,其中19字的“太保墉匽,匽侯宮,太--作冊奂貝,用--父辛寶尊彝-庚”的大多铭文均与已见的《堇鼎》《克盉》《克罍》部分铭文重复、笔画也基本相同。第四字的“墉”字铭文笔画与甲骨文金文演变字例相符为墉无疑,唯一存疑的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首都博物馆考古专家以之命名释译为作册奂器的“奂”这个字? 认真查阅“奂”字甲骨文金文篆书字源传承和演变字例,发现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首都博物馆考古专家释译为“奂”的字与奂字演变传承字例不符?缺乏奂字早期甲骨文金文演变造字基本的关键笔画? 【甲骨密码】奂,金文=(人)+(穴,屋顶)+(双手托举),造字本义:古代筑屋时屋架上的工匠与地面的后勤人员互相叫唤着,上下传递建材或工具。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奂”的“交换传递”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手”另造换,加"口"另造"唤"代替。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未收录“奂”字头,请参考“奐”字。《說文解字》取奐也。一曰大也。从廾夐省。呼貫切〖注〗臣鉉等曰:夐,營求也。取之義也。 大雅:伴奐爾游矣。毛曰:伴奐,廣大有文章也。檀弓: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注:輪,輪囷,言高大。奐言衆多。从廾,夐省聲。鉉本去聲字而爲之說,不知古音故也。呼貫切。十四部。 琉璃河遗址M1902号墓“作册奂”诸器第十五字铭文笔画中没有(穴,屋顶之宀”)+(双手托举)的廾部,缺了这些就失去释译为“奂”的根据? 经过月余仔细甄别研究,也没有找到不是奂字的其它合适文字证据?在困惑发愁无解之际,过细研看中看到《作册奂爵》铭文奂字的右下一笔超出半口向右下延长一大节的长捺,隐约中发现铭文笔画有大字两边夹一个半口之物状。病急乱投医般尝试性的大胆详查了不常用的“奭”字古今文字演变,这一查不打紧,叫我激动的一夜难眠。真是没想到,无意中的一查居然意外查出解开琉璃河遗址“作册奂”诸器的文字密码,首次发现作册奂器第十五字这个书写非常怪异的字,非常符合与太保召公奭名讳吻合相符的“奭”字? 召公奭的奭字,是个接近失传很少用的生僻字,但也能查到完整的演变字例。奭字似夹,但与持也、从大挟二人的夹字不同的是奭字演变中,大字两边有百、口等多种写法。综合研究,奂器第十五字铭文,除上端像人歪头奔跑状的写法与奭字笔画小有区别外,整体与奭字吻合相符,特别是在大量出土带有太保、燕国燕候铭文的青铜器上,发现笔画似“奭”的字基本可以释译为“奭”无疑了。
奭:奭字甲骨文字形非常的直接,非常的清晰,就是一个人,一个人的两个胳膊下边,一边各有一个一个物件,各有一个东西,而且这个东西左右是一样的,是完全一样的,是匹配的意思。从甲骨文字形中能反映出来,形状上左右的这两个东西一模一样。 《说文解字》奭:盛也。从大从皕,皕亦聲。此燕召公名。讀若郝。《史篇》名醜。古文奭。詩亦切〖注〗徐鍇曰:“《史篇》謂所作《倉頡》十五篇也。”文二 重一《說文解字注》(奭)盛也。釋詁:赫赫躍躍。赫赫,舍人本作奭奭。常武毛傳云:赫赫然盛也。按奭是正字,赫是假借字。小雅:路車有奭,韎韐有奭。毛曰:奭,赤皃。此當作赫。赤部云:赫,火赤皃。奭是假借字。 2024卧马先生勘误北京首都博物馆藏《作册奂爵》专家译文对比图 2024卧马先生勘误北京首都博物馆藏《作册奂鼎》专家译文对比图 2021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首都博物馆《作册奂爵、鼎、尊、卣、觚》专家译文:“太保墉燕,延宛燕侯宫,太保赐作册奂贝,用作父辛宝尊彝 庚”。 2024卧马先生勘误《作册奂爵、鼎、尊、卣、觚》译文:太保墉匽,延宛匽侯宫。太保赐作册奭贝,用作父辛 寳尊彝庚。 为准确解读琉璃河遗址M1902号墓出土的《作册奂爵、鼎、尊、卣、觚》诸器,需要简单介绍相关的字意。 先说“作册”:作册与创立于西周的册命制度有关,有一套完整的典礼形式。册命是古代帝王封立继承人、后妃及诸王大臣的命令。册命最早见于《尚书·顾命》,凡册命皆举行仪式,其礼仪渊源甚早。册命铭文的格式主要包括时间、地点、受册命者、册命辞、颂扬辞、作器、祝愿辞等七部分内容。西周时期,册命制度逐渐成熟,成为重要的行政制度。册命通常在考绩之后进行,受命者需落实周王的要求,否则会有相应的惩罚。册命不仅是封立太子、皇后、诸王等的重要仪式,还体现了“礼乐文明”。册命的政治功能与赐贝相同,仪式内容、文书结构也与西周赐贝相关要素的发展趋势相对应。可以肯定的是琉璃河遗址M1902号墓出土的《作册奂爵、鼎、尊、卣、觚》,只能与燕候有关,不可能册及未受封赏的外人。 “父辛”的“辛”字,明确是指天干的第八位,是用于作顺序第八的代称。 关于召公奭是周文王的第几个儿子?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有的书说其为周公之兄,有书说是周公之弟。丁子周公旦是老四,有明确记载,如是周公之兄召公奭就排第三?如是周公之弟召公奭就排第五?因为召公奭生卒年不详,所以召公奭到底是周文王第几个儿子,至今还是个历史悬案? 如果琉璃河遗址M1902号墓出土的《作册奂爵、鼎、尊、卣、觚》等铭文器最终能够考古论定是册命召公奭之器,M1902号墓为召公奭之墓的话,“父辛”的辛字证明召公奭是周文王第八子,可以揭开召公奭兄弟排序之谜。 庚字,天干的第七位,用作顺序第七的代称。年龄、姓氏。据《尔雅》记载“太岁在庚日上章,月在庚曰窒”。《淮南子》“其日庚辛”。《史记》“秋,日庚、辛”等记载,在末端的庚字,当是指十天一庚的庚日。 2024卧马先生勘误《作册奂爵、鼎、尊、卣、觚》大意是:西周初期,周武王伐纣灭商有功的召公奭被周武王赐爵为三公太保封于燕。太保召公奭受封之后,亲赴远在北疆的燕国封地,择地修城建都,并扩建匽侯宫宛,固守燕国之疆,以藩屏周。太保赏赐代为燕候的儿子克铸作册封召公奭爵位之器所用的贝币,于庚日,用作册封父亲召公奭(周文王第八子)所用的寳尊彝诸器。 如此严格按照勘误《作册奂爵、鼎、尊、卣、觚》铭文后所作的大意解读,铭文中所涉及太保、燕候、父辛的历史人物清楚明白,墉匽筑城、扩建匽侯宫、赐贝、做器历史事件、庚日的时间均一目了然,与司马迁《史记》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北燕”吻合相符。铭文的确切记载填补了召公奭墉匽修城建都的历史空白。 “奭”字的勘误研究发现,解开奂字之谜是小,对于琉璃河遗址新出土的这批“作册奂”诸器的研究,对于琉璃河遗址M1902号墓文物任何释译解读、墓葬人是谁、墓葬年代、对于整个琉璃河遗址考古定性来说,意义非常非常重大。也再次印证了“一字之差谬之千里”之说。 关于召公奭墓在哪儿问题?历来有召公墓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说的。也有召公奭之墓在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说的?琉璃河遗址众多墓葬中具体哪个是召公奭之墓,琉璃河遗址发掘半个世纪来没有定论? 琉璃河遗址M1902号墓发掘北京所知年代最早的墓葬頭箱蓋板,系列带太保、奭字铭文的青銅提梁卣、铜尊、铜爵、铜鼎、铜觚組合器,佐证M1902号墓是召公奭墓之外,位居琉璃河遗址M1901与M1903之间的M1902墓,符合商周以来昭穆葬制居中的地位最高是尊祖之位。 《周礼·公墓》记载:“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为之图,先王居中,以昭穆为左右”。《葬说》也载:“葬之穴,尊者居中,左昭右穆,而次后则或东或西,亦左右相对而启穴也”。 综合研究认为,琉璃河遗址M1902号墓为封于燕国的召公奭之墓。综上仅为个见,谨供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暨首都博物馆考古专家参考。 2024 10 16 于 中国老河口 卧马居
|